(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通篇貫穿「開放」要求。香港曾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扮演窗口和超級聯繫人角色,為國家引進商品、資本和技術,更為重要的是將現代市場經濟的理念傳播到內地,為國家經濟轉型和大踏步前進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獨特優勢明顯 地位不可替代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李金波對記者表示,一直以來,香港的定位都是超級聯繫人。在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中,香港的獨特優勢仍然非常明顯。一方面依賴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法治環境,與國際接軌的市場經濟規則,以及不可替代的專業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更得益於「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因此乘著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東風,相信未來香港必將繼續煥發出新的活力。尤其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樂於通過香港走向全世界,因此,香港地位仍然不可替代。

《決定》提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決定》還特別提到,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

大灣區是鏈接人才與產業最佳平臺

談及如何用好三中全會釋放的紅利,李金波認為,對香港而言,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於「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地」,尤其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香港更應該利用其所具備的高校和專才優勢,在全球人才「爭奪戰」中,佔據更高的位置,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高水平的支撐力量。他表示,香港8所高校中有5所都位居QS全球排名前百,而北部都會區擬用20年打造「國際創科新城」,這些都將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落戶香港。

《決定》還指出,「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從人才優勢到產業轉化,中間還需跨越很多「坎」,而粵港澳大灣區就是兩地融合、鏈接人才和產業之間的最佳平臺。李金波認為,整個大灣區的產業基礎都比較成熟,尤其是深圳擁有全產業鏈配套的優勢,香港的高端教育優勢可以依託大灣區的產業創新,讓科技化為實實在在的動能。

港新項目可置於灣區廣闊空間

李金波還表示,近年來,香港一直致力於推動旨在實現舊工業部門迭代、促進新興工業的增長「再工業化」,但卻易受限於香港的土地面積。為此,李金波建議,香港推行的某些新機制,可以納到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地方進行,比如將項目放到佛山,既獲得了廣闊空間,也能和當地的製造業相結合,更有利於從技術人才到產業轉化的完成度。至於如何進行稅收分成、帶動產業園區就業等細節問題,可以再深入探討。

在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方面,《決定》提出,要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兼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在李金波看來,香港在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上,有特別明顯的優勢,尤其是上述包括產權保護在內的7個方面。「香港自由度排名全球數一數二,在環境和勞動保護方面的標準,一直都很嚴格。」他說,香港作為國際資本的重點,在金融領域也很有經驗。因此,在對標國際上,香港可以對內地起到帶頭示範作用。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