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最著名的詩人,除「小李杜」之外就要數「溫韋」了。李商隱、杜牧的成就自不必多言,溫庭筠和韋莊也是各領風騷。而且溫庭筠和李商隱由於詩詞風格存在相似之處,文學史上並稱為「溫李」。

相比其他詩人,溫庭筠的詩作內容似乎要單薄一些,多寫女兒閨情。如「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菩薩蠻》),雖有些人認為有艷俗之嫌,但是他對於技巧的運用卻是成熟的。比如,他的贈別詩之一《贈少年》則悲涼中透著豪氣,和他以往的詩詞相比可謂別有洞天。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風葉下洞庭波。

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

古人的贈別詩往往充滿悲涼之感,除了離愁別緒之外,甚至還會有身世飄零之感。這首贈別詩也不例外,雖然離情別緒讓這首詩充滿悲涼,但是其中也有豪情之語。

詩人主要寫出和一個少年人短暫相聚而又不得不分離的場景。兩人於江海相逢,喜悅之後隨即面臨分別,以致詩人有「客恨多」之感。同時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歷,終生不仕的背後難免江湖漂泊,所以更有懷才不遇之感的抒發。

放浪形骸的落魄才子

南唐後主李煜之死,標誌著文學史上五代詞的落幕。而在李煜死前大約100年,浪蕩才子溫庭筠早就走完了他的一生。我們至今無法確知溫庭筠死於哪一年,只能推斷他應該死在唐末王仙芝、黃巢起義爆發之前。未能看到摧枯拉朽的民變如何重創那個曾經輝煌的朝代,但溫庭筠也切實經歷和感受了一個時代的江河日下。

溫庭筠生在沒落貴族家庭,自幼才華洋溢。唐宣中大中年間進京應試,京師人士爭相與之結交。

士子間流傳關於他的很多八卦,說溫大才子有一種本領,應試時根本不用打草稿,把手籠到袖子裏,伏在幾上信口吟誦,便能作完八韻的詩賦;又說他一叉手即成一韻,八叉手即能完篇;還說他常在考場上代人答題。然而諷刺的是,他自己科舉卻「累年不第」。

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根據史書記載,溫庭筠到京城後,「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公卿無賴子弟……相與蒲飲,酣醉終日,由是累年不第。」他經常跟京城的貴族子弟放浪形骸、唱歌喝酒,當權者自然對這樣整日貪玩的人不屑一顧。而其中說到他所寫是「為側艷之詞」,這些詞作在當時被視為是不入流乃至下流的。然而溫庭筠在現實中的挫折,正是他死後成名的資本。

溫庭筠起初受到宰相令狐綯的欣賞,但令狐綯又怎會無條件的善待當時被人冷落的溫庭筠?他的意圖很明顯,就是利用溫庭筠的才氣向皇帝邀寵。據說唐宣宗很喜歡《菩薩蠻》的曲子,於是令狐綯便拿了溫庭筠所作的《菩薩蠻》詞20首獻給了唐宣宗,更謊稱是出自自己之手,同時告誡溫庭筠不能向任何人透露此事。

不過,有才的文人身上難免有刺。試問溫庭筠怎能忍受自己最滿意的作品被他人盜用?於是令狐綯剽竊的事很快便傳滿整個京城,弄得堂堂宰相無地自容。如果溫庭筠當年能咽下那一口氣。或許他還能在令狐綯的庇護下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最終選擇的不是現實的安穩,而是一股傲氣得以抒發。當然他這個選擇的結果就是被令狐綯疏遠,此後生活困頓,流落而終。

溫庭筠不僅因為其作品被視作不入流而喪失中舉機會,更令人覺得悲摧的是,這名恃才傲物的落魄才子,也因為為人太耿直,最終喪失了人生的轉機。在他死後六七十年,後蜀出了一本暢銷書籍《花間集》,開卷便是溫庭筠詞66首,他由此被奉為中國詞史上第一個流派「花間詞派」的鼻祖,影響深遠。

◆籲澄(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