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胡恬恬)一走進長衫裁縫李昇鴻(鴻仔)位於觀塘工業區的工作室,左邊靠牆是一臺服役超過20年的二手舊式腳踏衣車,中間是一張巨大的工作臺,上面擺滿了布料、縫衣針、木尺、粉線袋等長衫製作工具,其中還有幾個瓷碗和茶杯,這是用來裝「漿糊」的容器。這種由麵粉製成的漿糊能根據不同布料的需要任意調節乾濕度,可以在中式長衫製作過程中幫助剪裁、定位和縫合。調製漿糊的方法,是鴻仔從幾位長衫大師那裏學來。

年輕的長衫裁縫鴻仔喜歡香港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讓他看到不同文化的生命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攝

鴻仔說,香港現今的傳統長衫師傅不超過7位且均已年邁,他跟其中的6位都或多或少學過。「每一位師傅的風格和方法都不一樣,有的快、準、狠,絕不做第二次;有的非常仔細,條線『斜小小』都要拆掉重做;有的漿糊都不用」。自小個性安靜喜歡做手工的鴻仔因偶像梅艷芳和張國榮的電影喜歡上中式長衫,從17歲開始學習製作長衫至今超過7年。他曾為了學做長衫一邊讀書一邊去地盤、隔離營打工掙學費,也曾去不同師傅的工作室打雜「偷師」,「師父都好耐心教我、鼓勵我,也給我機會出去見識和觀摩,更介紹一些很難遇到且很厲害的師傅給我。」現在的鴻仔一邊兼職幫人做長衫一邊自己開工作室,同時參與各項教育計劃教導中小學生。

剪刀、木尺、縫衣針、粉線袋、漿糊等都是鴻仔製作長衫的工具。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攝

「其實目前這行都好難搵到食,因為需求少。」鴻仔希望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如果這些師傅退休了或不在了,很多經驗和技藝可能就真的失傳了」。鴻仔說,這些7字頭年紀的師傅,都是十幾歲就開始學師,長衫就是他們人生的一部分。「有的師傅曾數十年在海外做長衫與家人分離卻堅持不轉行;有的師傅店舖在SARS期間倒閉後又重新開始;有的師傅悉心保存客人未取的長衫幾十年;有的師傅忍著腿疼也堅持站立四五小時做工……」鴻仔說,他一次次被師傅們的故事感動,師傅們身上那種「堅持」和「一輩子只專注一件事情」的匠人精神也成為激勵他把這一行做下去的動力。

年輕的長衫裁縫鴻仔喜歡香港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讓他看到不同文化的生命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攝

說到喜歡香港的理由,鴻仔提到香港的長衫、電影、老式建築,還有在長衫學習的過程中,師徒間那種傳承所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鏈接」,這些香港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讓這位年輕的長衫裁縫看到不同文化的生命力,也讓他有機會可以堅持自己喜歡的事情。

責任編輯: 孫佳藝